一谈起“性”,大家总会有些许躁动~~淡定淡定,这很正常,毕竟↓↓↓
孔子曰:饮食男女人之大欲。
告子又曰:食、色、性也。
所以,今天就给大家安排上,准备好上车了~
据谷雨数据调查显示,在3万多成年男女中,只有12.2%的人性生活频率低于一个月1次,一周1次以上性生活的比例高达58.6%。
而在这58.6%的人中,40%的是一周有1到2次性生活,一周进行3到4次性生活的为15.5%。
看到这儿,大家肯定会好奇,性生活“一周1次”和“一周3次”,到底哪个更健康呢?
1、那个流传很广的 “性爱公式”,靠谱吗?
网上一直传着个美国专家的公式,说能算出 “标准频率”,不少人看完都默默捏了把汗。公式是这么算的:年龄首位数 ×9.结果拆成 “几十天几次”。
比如 20 多岁的年轻人,2×9=18.就是 10 天里 8 次,平均一天多一次;30 多岁的话,3×9=27.也就是 20 天 7 次,差不多 3 天一次。这么一算,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 “拖后腿” 了?
但说真的,这公式更像个参考,千万别当成圣旨。就像 20 岁的小伙子,要是按公式来,估计没几天就扛不住了;而有的人天生精力旺盛,就算过了 30.一周 3 次也轻轻松松。关键是看自己的状态 —— 完事之后要是浑身舒坦、第二天上班还有劲儿,那频率就没问题;要是累得腰酸背痛、干啥都提不起精神,那肯定是超纲了。
说白了,身体比公式诚实多了。
2、为啥结婚后,性生活越来越少了?
身边不少朋友都有这感觉:恋爱时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,结婚没几年,亲热次数肉眼可见地往下掉。数据也印证了这点,六成多的人婚后频率下降,女性感受更明显。
这背后的原因,说起来全是生活的烟火气。白天上班卷业绩,晚上回家哄孩子、洗衣服、处理一堆鸡毛蒜皮,忙到躺下时,俩人可能只剩下 “想睡个好觉” 的默契。
更要命的是,琐事多了,拌嘴也跟着来。今天为谁拖地吵两句,明天为孩子报兴趣班意见不合,心里的火气没处撒,哪还有心思琢磨亲热?时间一长,夫妻间的 “性致” 就像被浇了冷水,慢慢就凉了。
其实啊,婚姻里的 “性频率”,更像感情的晴雨表。不是说次数少就一定不好,而是要看俩人还愿不愿意为对方花心思。哪怕一周只有一次,但彼此都带着心意,比敷衍的三次五次更有意义。
3、“一个月没想法”,就是性冷淡吗?
常有朋友偷偷问:“我这快一个月没动静了,是不是得了性冷淡?”每次听到这话都想劝劝大家:别瞎给自己贴标签。
性冷淡这事儿,从来不是看次数的。有的人一个月就 1 次,但每次都觉得很满足,俩人都乐呵呵的,这叫啥问题?反倒是那种明明没想法,却为了 “达标” 硬着头皮来,完事还一肚子委屈的,才真叫糟心。
关键在哪?是 “心甘情愿” 还是 “被迫营业”。性这东西,最忌讳勉强。就像吃饭,有的人天生胃口小,一顿吃半碗就够;有的人一顿能炫三碗,你能说谁不正常?只要自己舒服,俩人没矛盾,频率高低真不算啥大事。
要是真觉得没兴致,先别急着焦虑。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了?或者俩人好久没好好聊天了?有时候不是身体出了问题,而是心离得远了。
4、长期没性生活,身体会有变化吗?
虽说频率不用强求,但完全 “断联” 太久,身体可能还真会有点小反应。
最明显的是情绪。有研究说,性生活能帮人释放压力,毕竟过程中大脑会分泌让人开心的激素。要是长期没有,有的人可能更容易烦躁、焦虑,就像心里堵着股劲儿没处使。
免疫力也可能受到影响。有实验发现,每周 1-2 次性生活的人,体内一种叫免疫球蛋白 A 的抗体水平更高,这东西可是帮我们挡感冒的 “小盾牌”。当然也别较真,毕竟免疫力这事儿,和运动、饮食关系更大,只是说规律的亲密关系可能算个加分项。
对女性来说,长期没有性生活,阴道周围的组织可能会慢慢变脆弱,偶尔亲密时容易不舒服。这时候别慌,用点润滑剂就能缓解,更重要的是别因此排斥,越排斥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。
男性那边呢,有研究提到,适当射精可能对前列腺健康有好处,但也不是说次数越多越好,过度了反而伤身体。说白了还是那句话:凡事过犹不及。
5、比起次数,更该在意的是 “舒服”
聊了这么多,其实最想说的是:别被数字绑架了。
性生活这事儿,就像穿鞋,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。20 岁的小情侣,可能三天两头腻在一起还嫌不够;40 岁的夫妻,忙完孩子功课,周末晚上安安静静抱一会儿,可能比刻意 “完成任务” 更暖心。
真正健康的状态,是俩人都觉得 “刚好”。不用为了凑次数硬撑,也不用为了少几次焦虑。累了就好好休息,有兴致了就享受当下,遇到问题了就开诚布公聊聊 —— 比如 “最近有点累,咱们缓缓?”“我觉得那天晚上挺舒服的,下次可以试试……”
毕竟,性的本质是亲密,是两个人的默契,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。与其纠结一周 1 次还是 3 次,不如多花点心思经营感情:睡前聊聊天,周末一起做顿饭,偶尔给对方个小惊喜。感情顺了,亲密关系自然也差不了。
说到底,舒服比啥都重要,你说呢?